作者:武陟东旭(改写)配资开户服务
1940年2月7日拂晓,山东沂南县岸堤村被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和低语打破。有人冲进村里报信:“老八路来了!”锄奸科长张国峰和岸堤区委宣传干事李汉英立刻起身迎接,谁知走近一看,那些人竟是全副武装的日军——钢盔、皮靴、黄呢大衣,骑着高头大马上得像从外国战场走来的队伍,鲜血早已把他们的衣物染得发干。
当天,南沂蒙在岸堤要召开一次重要会议,商议成立沂南县行署,参会者来自各界,人数多、来往复杂。除夕又碰上大集,场面更热闹,也更难防守。张国峰负责大会的保卫工作,晚上他和李汉英在当地名士刘仲谋家借宿,疲惫得很快入睡。拂晓被马蹄声惊醒后,两人连夜走出屋门,正遇上村里的抗日积极分子报信,于是匆匆前去迎接。
展开剩余79%走到村西头时,眼前情形让张国峰一凉——那并非八路军,而是日军伪装的队伍。张想鸣枪示警,枪却哑火,来不及反应,一群伪军从巷口冲出,他和李汉英被打倒并迅速捆绑。趁敌人尚未彻底包围,驻村的部分干部和哨兵从缝隙中突围逃出,但不少未能逃脱的人在撤离途中被机枪扫倒,血流成片。
被俘后,他们被押往南大场。审问时,张国峰和李汉英按事先约定坚称自己是国民党第51军的军政人员——一个为活命而编的身份。出乎意料的是,日军见说是51军便没有当场处决,反而由一个会说中文的日军“通人”安抚并拿来了酒肉。李汉英拒绝动筷,张国峰却说“吃了好留力气”,两人互相支撑着维持希望。
当天下午和夜里,八路军当地部队闻讯发动救援。激烈交火中,日军虽出动增援,但在八路军不断的冲击下也吃了亏,最终被迫撤退。战后,日军在村里点起火堆焚烧尸体发泄怒气,次日黎明,他们开始从俘虏里轮番带人出去处决。
2月9日清晨,一声枪响又一声,阵阵寒风中,李汉英等人被带到院子里行刑。行刑者在枪声间隙显得狂躁,几名俘虏倒下后格外凄惨。轮到李汉英时,行刑者第一次射偏,子弹擦过耳侧;第二枪却击中腹部,他当场倒地。张国峰随后被带出,也被枪击,重伤倒地。
日军和汉奸以为两人已死,把尸体掀开检查时,发现李汉英还微微喘息,张国峰身体仍有余温。两个汉奸面面相觑,其中一人暗地里劝他们忍着别动,或许还有生还机会。两人被丢在地上,等到夜深人静才悄悄爬起,忍着伤痛找到一户老乡藏身。夜里,八路军赶到将他们救出,送往野战医院急救。
张国峰原名出身山东寿光,1917年生,曾是小学教师,平静生活被抗战打破后,他投身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八支队,1938年到抗日军政学校学习,毕业后回任锄奸科长,负责当地公安和反奸保卫工作。被捕受刑却大难不死,后来在村民和同志的照料下逐渐康复。村里人为了庆祝他生还,特地做了绣有“重见天日”四字的条幅挂在病房门口,乡里名流范明枢还表示要把自己的孙女范林许配给这位英雄——范林曾参加过起义,是当地妇女干部。
伤愈后,张国峰继续参加解放区工作,后任泰南专署公安局长,之后历任鲁中军区保卫部副部长、鲁中南军区保卫部部长等职。1956年,他被任命为山东省公安厅厅长。可在政治动荡年代,他因当年在行刑场生还的特殊经历受到怀疑和调查,一度被关押。被关押三个月后离世。直到1978年8月,组织为他恢复名誉,追认为革命烈士。
张国峰的经历既惊心动魄,又充满戏剧性:从一名教师到游走生死之间的抗日志士,他的生还故事在当地流传,既见证了抗日战场的残酷,也反映了人民群众和八路军在危难时刻的互助与坚韧。
发布于:天津市众信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